
绿树浓荫,炽气蒸腾下,草木葳蕤。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的学子们,走进田野乡间,触摸泥土的芬芳聆听大自然的呢喃。
2025年10月7日,告别熟悉的书桌与楼宇,同学们在这个草黄未凋的中秋时节,怀揣着对大地的好奇与热忱,触摸泥土的温度,丈量成长的维度,锤炼品格,求索真知。
学农启智
开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与青春脸庞交相辉映,激昂的国歌声在田野间久久回荡。南京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杨锦校长深情动员,鼓励河外学子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的杨晓庆副校长,借“中秋祭月”与农业丰收,告诉我们学农的重要意义,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大地的广博深厚唯有用我们的热爱才能承载。


农事躬耕
首先,同学们听讲解老师介绍了盆栽的水土要求及种植方法,同学们经过实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的生物习性,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同学们种下的一株株绿植,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烧杯里,皂基在高温下融化,指尖错落中,液体浓稠起来,气泡细腻绵密。倒入模具,稍加等待,肥皂在草木香中成型。这不仅是生活技能的学习,更是对耐心与细心的磨砺。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同学们脚踩下石臼,汗珠滚落,双手捧起沉甸甸的麦粒。吹落麦麸,金色的籽粒如雨点般迸溅,裹挟着泥土气息的尘雾


每粒麦,都携着汗水与阳光的重量。“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不再仅是墨迹,而是浸湿的衣领体悟。


劳作间隙,“浑水摸鱼”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水田化身为欢乐的渔场,少年们俯身摸索,滑溜的鱼儿在指间穿梭,溅起晶莹的水花沾湿了衣襟,也点亮了眼眸。一尾鲜活的收获,足以点燃整片田野的欢呼。


镰钯扬起又落下,同学们将蚕豆种植到一块空地上,目的是让它们拥有更加充裕的生长空间。这不是繁复的无用之功,而是一种生活必行之礼,惟其如此,生命才能更加从容地成长,一如他们这蓬勃的青春,必要的扶植是在为未来助力。



最后一天清早,手磨豆浆活动更是让同学们亲身感受了传统食品加工技艺的魅力。同学们将浸泡好的黄豆放入石磨,反复研磨、过筛,一缕缕豆香弥漫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的学生不断遇到挫折挑战,但团队合作的模式使得每一个同学都不轻言放弃,当小组的成员们闻到豆浆香气的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劳动,在这里不只是白纸黑字的样子,更是一种真切的体验——握稻草,搓草绳,编草鞋。粗糙而易断的稻草在我们手上也多姿多彩起来。



体验野炊生活,感受炊烟袅袅。班上同学分组展开包饺子活动,在同学们的相互配合之下,终于吃到了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美味水饺!在实践中真正体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舞动青春正当时
学农的日子里,同学们不只有劳作,还有“诗和远方”。当夜幕降临,灯光闪亮,同学们的心也随之点燃。同学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释放青春激情,一天的辛劳都在此刻消解。留下独属于河外的秋日狂欢。



一天的学农生活即将结束,不要着急!来看看各位教官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当烟花骤然绽放,璀璨了整个天际。流星般的火花从天空直落,等待着同学们许下心愿。



烟花声、人群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许多第一次参加学农的同学们,在此刻莫名觉得安心。浪漫的不是烟花,而是缤纷火花下的我们!
沃野启航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众所周知,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国之富强,始于劳动。从古至今,中国人用双手,用劳动奉献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描绘出一幅幅画卷。劳动教育的种子已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这次学农的经历将成为各位河外学子青春最美的底色,陪伴他们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