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技术赋能教育的浪潮中,地理课堂正以真实情境为“源头”,以数智融合为“活水”,焕发新的生机。9月26日上午, “数智赋能,慧教慧学” 建邺区地理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建邺区地理教研员鲍静主持并做专家点评,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张静副校长和建邺区初中地理教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中,从紫金山野猪出没的等高线地形图探究,到跨文化视角的AI学伴引导,再到VR沉浸式的降水分布解密,老师们以AI为笔、以情境为墨,绘制出一幅幅融合创新与深度学习的课堂新图景。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部分。首先由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聂婷老师开设七年级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公开课。活动第二部分,由南京市陶行知学校裴丹丹老师和南京致远初级中学姚智慧老师分别进行人工智能融合教学案例分享。活动第三部分,由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张静副校长、建邺区地理教研员鲍静、尹涛老师、王婷老师分别对公开课和教学案例作点评总结。
情境重构课堂 数智赋能教学
聂婷老师以“南京市紫金山野猪数量调控”这一真实社会问题为项目驱动,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核心知识融入“制作野猪偶遇指南”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地理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课程设计融合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通过概念理解、地形图判读到点位标注与AI海报制作等层层递进的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节课将抽象地形图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既落实课标要求,又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素养,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展示了项目式学习的实现路径。
裴丹丹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以“教师的AI助理与学生的AI学伴”为主题的地理教学创新课例的讲座分享,她以七年级上册《多样的文化》一课为例,围绕“春节成功申遗”的真实主线,借助AI学伴“巳升升”与VR、遥感等信息技术工具深度融合辅助教学,创新设计“一镜到底”的课堂情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在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又掌握从地理视角探究文化现象的一般方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作为思维脚手架,助力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知识建构,为智慧课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姚智慧老师以学生绘制的南京等六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作为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探索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依托“伯索融课”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教学流程的创新。在“探究发现”环节,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协作上传图表、记录观点,并由AI智能体实时汇总、可视化呈现集体发现,使教师能精准把握学情,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平台交互、AI辅助与VR体验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效提升了课堂的交互性、探究性与情境真实感,是信息技术赋能地理教学的生动实践。
AI赋能教育 创新教学范式
本次教研活动还围绕地理教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情境创设展开深入研讨,会议重点分析了多个典型课例:“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公开课以“野猪出没”为真实情境,将知识点贯穿于问题产生、理解、应用与迁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探究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以情境驱动教学”,是一节具有创新性与示范性的情境教学范例。在“多样的文化”一课中,以春节申遗为背景,借助AI智能体串联课堂,引导学生从东北年俗中提取地理信息,体现文化理解与空间思维的融合;“降水空间分布”课例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和VR情境体验,增强学生对降水规律的理解;这两个案例分别从“人机协同的文化探究”与“沉浸式的数据感知”两个维度,共同示范了人工智能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鲍静老师指出,地理素养教学应注重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她还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应停留于形式,而应聚焦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领导力与创造力,真正提升课堂品质。最后,张静副校长补充指出,技术工具的价值在于解决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认知转化问题,在于通过交互平台捕捉学生思维过程。她鼓励教师主动在教学中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关注自身专业成长。本次活动为推进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课堂实效提供了实践启示。